• 本站支持IPV6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援藏工作 正文
再续阿里缘
文章来源: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7日 12:57    浏览:

在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蔡琳的工作室窗外,是常年澄澈的蓝天白云。2024年8月,当这位来自陕西省肿瘤医院的病理科医生作为第十批援藏医疗队员踏上这片平均海拔4500米的土地时,迎接她的,除了壮美的风光,还有病理科几乎“清零”的困境——仅存的一名病理科技师,在她到岗时也离职了。而此时,医院正面临“三级乙等”医院复审的关键时期。

“一个人”的科室与“三乙”复审的压力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病理科创建于2016年,凝聚了连续九届陕西援藏病理医生的心血。然而,由于地处偏远、条件艰苦,科室一直未能培养出留得下来的本地病理医生,诊断工作完全依赖援藏力量。更严峻的是,在蔡琳抵达前的一年间,几位本地技术员也陆续离开。

“病理诊断就像临床医生的‘眼睛’,技师则是我们得力的‘助手’,两者缺一不可,就像医生和护士的搭档。”蔡琳回忆起初到时的情景,“我一个人,既要处理日常的病理切片、诊断报告这些核心业务,又要整理‘三乙’复审所需的大量科室资料,心里最着急的,就是科里没人了,工作怎么持续下去?”

“一下来两个,太宝贵了!”

当务之急是找到帮手。蔡琳立刻向第十批陕西援藏医疗队队长、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张小刚汇报了病理科人员告急的情况。“张院长和医院各部门特别理解和支持,效率非常高。”让蔡琳没想到的是,仅仅一个半月后,两名学习检验专业的技术员就来到了病理科报到。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很多毕业生不愿意来,一下能招到两名技术员,真是如获至宝!”尽管新同事的专业背景与病理技术并非完全对口,但这份及时的支持让蔡琳看到了希望,“只要她们肯学、肯吃苦,我愿意倾囊相授,一点一点把她们带出来,把科室重新建好。”

勤奋与互助:高原上的科室“重生”

新同事没有让蔡琳失望。她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苦。在蔡琳手把手的教导下,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掌握了基础的病理技术操作——从接收标本、登记编号、到制作石蜡切片、染色。三个人配合日渐顺畅,病理科的基本业务终于能够正常运转,也顺利通过了紧张的“三乙”复审。

这份顺利,不仅仅源于新同事的努力。初到阿里的两个月,高原反应尚未完全适应,蔡琳就深切感受到了当地领导和同事的关怀。“这里的同胞特别热情,科里同事或者路上遇到的藏族同胞,常常关切地问:‘蔡老师,你有高反吗?适应了吗?你先喝杯甜茶,吸会氧气,再工作。’”这些朴实的问候和一杯杯暖心的甜茶,让远离家乡的蔡琳医生倍感温暖,“那份淳朴的关怀,真的很打动人。”

“为什么留下?因为值得,因为被需要”

一年的援藏期转眼将满。当大多数队员准备轮换时,蔡琳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自愿再续一年。

问及原因,她的回答朴素而真挚:“我热爱这片纯净的蓝天大地,热爱藏族同胞的淳朴与热情,更热爱我的病理专业。能在这里,用我所学,实实在在地帮助边疆地区建设病理科,让当地患者拿到精准的病理诊断报告,我觉得这是对社会最好的回馈。能做这样有意义的事,内心是快乐的,充实的。”她特别提到,自己并非孤军奋战,“我的背后,有派出单位陕西省肿瘤医院强大的支持,也有阿里地区人民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全力配合。”

援藏这一年,蔡琳坦言收获远超预期:专业上见识了更多高原特色病种,积累了在艰苦条件下建设和运营科室的宝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她动情地说,“在这里,我被一群充满爱的患者和同事包围着,自己也变得更懂得付出爱,更有温度。”

“留下带不走的队伍”

对于接下来的第二年援藏时光,蔡琳目标清晰而务实:“首要的是开展更多病理诊疗项目。比如把之前暂时停掉的术中冰冻快速诊断恢复起来,逐步开展免疫组化技术。让阿里的病理诊断水平尽量向内地靠拢,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地区’的目标。”

而最让她牵挂的,是人才的培养。“病理科不能一直靠‘输血’。”蔡琳语气坚定,“我最大的心愿,是在这一到两年里,能培养出本地自己的病理医生,哪怕先带出一个好苗子,为阿里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病理队伍’。这才是援藏医疗真正的意义所在。”

窗外,阿里的天空依旧湛蓝。操作台上,显微镜下的世界承载着生命的密码。蔡琳说,能在祖国边疆这片壮美的土地上,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身边有可爱善良的人们,身后有强大的后盾支持,“我想这就是幸福。阿里拥抱了我,我要用全部的绽放去报答。在这里,我找到了留下的意义。”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希望,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后记:捧读这份坚守,我几度哽咽:字句如阿里晴空般澄澈,照见凡心深处的不凡。那“如获至宝”的瞬间,是荒原上破土的希望,更是人性光辉最朴素的回响;那续约一载的笔迹,无声处惊雷,将“值得”二字烙在生命的界碑之上。原来,真正的壮阔并非惊天动地,而是在这离天最近处,以冰凉的玻片为舟,以滚烫的仁心为桨,于无声处摆渡着生命的重量,也重塑了我对意义边界的想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