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阿里对口支援工作紧紧围绕“四件大事”,以精准化服务破解民生难题,以系统化管理提升援藏效能,以高质量赋能激活内生动力,在援藏干部人才管理、民族团结深化、重点领域攻坚等方面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为阿里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筑牢组织保障、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阿里对口支援工作成效
一、聚焦“全周期管理”,筑牢援藏干部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始终把援藏干部人才视为阿里发展的 “关键力量”,构建 “选、育、管、用、服” 闭环管理机制,以严管厚爱激发队伍干事活力,确保人才 “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一)是精准选派,优化队伍结构。围绕医疗、教育、农牧、产业等重点领域需求,细化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需求,优先保障关键行业岗位缺口,专业技术人才占76%。建立与派出省市、央企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入对接岗位需求与人才专业匹配度,实现“人岗精准适配”。(二)是科学使用,释放人才潜能。坚持“任实职、给实权、压担子”,安排所有援藏干部人才分工负责受援单位核心工作。建立“工作督导”机制,推动援藏干部人才深度参与“三甲”创建、高考备考、产业项目落地等重点任务。(三)是严管厚爱,强化服务保障。严格执行工作季报、重大事项报告、离藏备案等制度,实现全方位动态管理;落实工资补差、子女考学、职称评审等政策,解决援藏干部人才就医、供氧、体检等实际需求。健全自我管理体系,所有援藏队伍均成立临时党委或党支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确保“干成事、不出事”。(四)是无缝衔接,做好批次轮换。提前谋划第十、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轮换工作,制定《压茬交接方案》,明确项目进度、工作台账、资产清单等交接事项。召开协调会,统筹人员接送、工作衔接,保障援藏工作连续性。
二、紧扣“共同体意识”,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活动载体、丰富互动场景,推动援藏干部人才与本地群众从“单向支援”转向“双向交融”,构建“心连心、共发展”的民族情谊。(一)是搭建外出学习平台,拓宽视野增认同。组织260名青少年、农牧区中小学生、村支书、致富带头人、边境守边代表等赴河北、陕西、北京等地开展交流学习,通过参观内地名校、企业、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国情教育与励志教育。河北援藏工作队组织札达、日土两县30名教师赴石家庄、唐山交流,陕西援藏团队推动“石榴籽一家亲”陕藏青年融情活动,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二)是深化结对认亲活动,真情帮扶暖人心。持续推进“感党恩·一家亲”创建工作,组织203名援藏干部人才与本地困难群众、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结对认亲,全年办实事、解难题500余件。国家电网援藏工作队与措勤县困难群众结对,自发捐助善款8000元,帮助困难大学生圆梦;中国移动援藏团队开展“和你在一起”结对帮扶,累计投入资金超60万元,助力改则县困难儿童家庭。(三)是开展下沉服务活动,互学互鉴促共进。依托“组团式”援藏力量,开展63次“送医送药、送教下乡”活动。医疗援藏队深入牧区开展巡回义诊,地区人民医院援藏专家赴改则、普兰县筛查膝关节病800余人次;教育援藏队组织“名师送教”,河北、陕西援藏教师走进乡村学校开展示范课、教研培训,让援藏人才与本地群众在技术交流、经验分享中增进感情、共同成长。
三、发力“组团式”援藏,推动医疗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深化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用好“以院包科”“以省包校”机制,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破解民生领域“看病难、上学难”等“卡脖子”问题。(一)是医疗援藏强学科、补短板、惠民生。强化能力建设,突破技术瓶颈。助力地区人民医院推进“三甲”创建,完成696项评审指标,建成胸痛、创伤、危重新生儿救治等“五大中心”,其中3个中心已通过自治区验收;推广远程诊疗技术,健全“县乡一体”医疗网络。通过“弹性工作制”选派10名本地医疗人才赴陕西、河北三甲医院深造,签订“师带徒”协议62份,帮助受援医院建立诊疗规范、质控流程等制度34项,填补开颅手术、冠脉支架植入术、角膜移植术等技术空白67项,980种大中病实现“本地治疗”,转诊率同比下降10%以上。精准补齐短板,覆盖基层需求。针对阿里心脑血管疾病、高原肺水肿高发特点,专项选派7名心血管、急诊科援藏专家;做好改则、普兰县医院“组团式”援藏,结合地方疾病谱增加柔性支援力量,改则县医院援藏队将高原肺水肿转院率从90%降至20%,普兰县医院开展无痛结肠镜、结核耐药基因检测等12项新技术。为医疗系统引进21名急需紧缺人才,重点充实儿科、麻醉科、康复科等薄弱科室,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延伸服务触角,惠及偏远牧区。组织援藏医疗人才开展巡回义诊18次,覆盖阿里5县13个乡镇,受益群众超750人;协调9名区外专家进藏开展柔性支援,邀请陕西三甲医院专家指导地区人民医院开展首例主动脉夹层体内开窗腔内隔绝术,切实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贵”问题。(二)是教育援藏提质量、建机制、育人才。优化资源配置,共享优质教育。推广智慧教室建设,推动河北、陕西12所名校与阿里16所学校“手拉手”结对,通过线上联合教研、优质课程共享,实现“异地同课、资源互通”。解决援藏教师“顶岗”问题,明确教学科研、人才帮带考核标准,避免“重形式、轻实效”。创新帮带机制,淬炼本土师资。深化“师徒结对”“名师带骨干”模式,河北、陕西援藏队签订帮带协议40份,开展示范课68节、专题研讨36场,覆盖11个学科180余名教师。河北援藏教师为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制定校本教材,陕西援藏队实施“青蓝工程”,带动本地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完善规划引领,推动“输血”转“造血”。制定《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三年规划》,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思想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为抓手,打造“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规划分年度、分学期细化目标。
四、推进“小组团”援藏,聚焦重点领域攻坚突破。精准编制第十一批“小组团”援藏计划,围绕牧草种植、羊绒产销、企业改革3个重点领域,组建“小而专、精而准”的专业团队,配套健全保障机制,实现“靶向攻坚、成效突出”。(一)是牧草种植“小组团”破技术、提产量、保供给。针对阿里饲草料短缺问题,科学配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农业技术人才,开展牧草良种引进与试验种植。协调援助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良种178吨,建成1200亩高原牧草试验基地,攻克“高寒地区牧草低产”难题,推动牧草种植面积扩大至5万亩,每亩产量提升约400斤,有效缓解牧区“冬春缺草”问题,保障白绒山羊、牦牛等特色畜牧业发展。(二)是羊绒产销“小组团”建链条、创品牌、促增收。聚焦日土县白绒山羊产业,搭建“科学养殖+统收统销+竞拍销售”全产业链体系,建设绒毛品鉴暨竞拍中心。2025年举办日土县第六届白绒山羊绒毛品鉴暨产品竞拍活动,累计实现羊绒销售260余吨、成交额7900余万元,带动户均增收5700余元,相关经验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激活产业内生动力。(三)是企业改革“小组团”优机制、强管理、促转型。选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指导阿里本地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创新运营模式。每年预算专项工作经费,定期召开调度会,建立“资金投入、过程跟踪、成效评估”机制。推动陕西交控与阿里象雄交通成立合资公司,助力阿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指导西藏互惠互利公司推进“阿里时代天街”项目,带动本地就业50余人。
五、深化“双招双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智力动能。依托援藏资源优势,围绕“九大产业”和民生需求,同步推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实现“项目人才”双落地、双赋能,激活区域发展潜力。(一)是精准引才,强化智力支撑。聚焦医疗、教育、农牧、数字经济等急需紧缺领域,吸引6名高层次人才、4名急需紧缺技能人才落地阿里。发挥历批次援藏专家“桥梁作用”,邀请17名业内威望高的专家进藏开展柔性支援,西北工业大学专家指导建设“阿里低空经济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全国首个高海拔无人机测试装备基地投运。(二)是高效招商,推动产业转型。组织“站在阿里看世界·百名企业家阿里行”“西藏自治区双招双引推介会”等活动16次,签约项目22个,到位资金8.86亿元。推动西安蓝晓科技建成西藏首个工业级“直接提锂”项目,填补阿里新能源产业空白;河北援藏工作队与松赞文旅集团、格菱新能源等20余家企业签署投资意向协议,助力阿里文旅、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累计投入援藏资金15.39亿元,建设项目222个,覆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三)是拓宽渠道,培育本土人才。选派14名优秀年轻干部赴中央单位、对口援藏省市挂职锻炼,学习先进治理经验;运用援藏资源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培训,培养医疗教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领域复合型干部和紧缺技能人才1612名。中国移动援藏队将干部培训资金从每年60万元提升至200万元,中国联通援藏队组织5批次干部培训覆盖100余人次;完成90名西藏籍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专项招录,充实基层人才队伍,缓解“招人难、留人难”问题。
六、强化“宣传激励”,营造援藏工作浓厚氛围。以对口援藏30周年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选树先进典型,提升援藏工作社会影响力和援藏干部人才荣誉感,凝聚“全国支援西藏”的强大合力。(一)是加大宣传推广。依托“天上阿里”“藏西先锋”等本地新媒体平台,结合陕西日报、河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角度、深层次展示援藏干部人才事迹。陕西援藏工作队协调拍摄纪录片《女子考古队》,河北援藏工作队在京津冀主流媒体开展阿里文旅采风报道,刊发稿件52篇,唱响“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主旋律。(二)是开展表彰激励。组织第十批援藏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授予拉萨阿里河北完全中学“阿里地区教育局系统先进集体”、陕西援藏医疗团队“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称号,宣传推广援藏干部人才“缺氧不缺精神”的先进事迹,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援藏干部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下一篇:
2025年第24次地委会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