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藏阿里地区行政公署和中国岩画学会主办的2025年阿里地区岩画保护利用对话会日前在阿里博物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研讨,取得重要共识和多方面成果。截至目前,阿里地区共发现149处岩画地点,专家们聚焦当地岩画调查研究、保护利用和传播工作,推动中国岩画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自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青海省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让阿里岩画讲好中国故事》《从新疆西藏岩画看边疆宗教信仰》《从设计考古学角度分析西藏日土岩画》《象泉河流域规模最大的岩画札达度日坚岩画调查研究》《数字人文视域下岩画遗产档案数据库的系统性构建的文化记忆与艺术创造》《我国岩画类文物资源的统计与分析》等多角度多领域,聚焦岩画与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关系,以“岩画+”模式挖掘遗产当代价值,分析阿里乃至青藏高原岩画中的多元文明元素,实证中华文明“多元汇聚” 特质。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表示:阿里岩画是刻在山崖上的高原史诗,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实物证据。要发挥岩画美学活化石作用,讲好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故事。阿里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交汇处,是古代丝绸之路、南亚通道的核心节点,其岩画堪称为文明交流的活化石。日土县任姆栋岩画中的公鹿身上的漩涡纹,与北方草原文化的艺术风格高度相似。
阿里博物馆展示的任姆栋岩画
岩画是古代先民的一种艺术作品,是分布在全世界的重要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追求。专家认为,在数字人文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中国岩画遗产档案数据库成为加强岩画保护、推动岩画传播的关键举措。
中国岩画学会会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肖小勇表示:阿里是岩画的宝库,是西藏乃至我国岩画集中分布的重要区域。丰富多彩的岩画,是这里自远古以来先民们生活、信仰和情感的艺术性生动再现,呈现出独特的高原岩画魅力。这些岩画是阿里先民们适应高原严酷自然环境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是阿里乃至西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象化表达。这次活动中,我们实地考察了多处岩画遗址,形成了深刻印象。来自全国各地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研讨,取得重要共识和多方面成果。中国岩画学会愿与阿里地区密切合作,进一步开展岩画调查、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团结各界力量,深入挖掘和研究岩画内涵和价值,发挥岩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岩画事业高质量发展。
来自青海省玉树历史文化研究院的甲央尼玛院长,长期在玉树地区做岩画调查,这次他也分享了《玉树地区长江源头岩画调查》的成果。甲央尼玛院长告诉记者:阿里的这个岩画对话会,跟我们玉树的岩画真的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深入的对话、交流。在青藏高原上,玉树高地跟阿里高地是一个一东一西这样的存在,对在基层做岩画工作的人也是非常好的知识享受。总体来说都是北方草原民族的一个造型方式,代表的都是游牧文化。
阿里博物馆展示的塔康巴岩画
来自阿里地区文化和旅游局和阿里地区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的调查统计:阿里地区岩画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共发现149处岩画地点,七县均有分布,以日土县最多,共有104处。岩画题材涵盖狩猎、放牧、战争、祭祀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
专家们参观阿里岩画与壁画艺术特展
阿里地区博物馆正在举行的《阿里岩画与壁画艺术特展》也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和观众。
策展人、阿里博物馆(图书馆)副馆长俞江表示:我们阿里的岩画可以说是古人镌刻在岩石上的一部史书。我们高原先民从早期狩猎采集人群他们对于自然的这个描绘磨刻,一直到后面对一种社会形态的生活表达,比如说像狩猎、战争、祭祀,到最后还有一些宏大的场面,像塔康巴岩画,还有果热岩画,都表现出了高原在远古时期就出现了这种有组织的社会结构,那这些都是为我们解读高原西部,人类社会发展的珍贵史料。
阿里地区的岩画多分布在山体崖面、山坡石块和洞穴壁面上,内容生动,形态各异,艺术风格独特,是研究古代文明与人类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通过这些岩画,可以窥见阿里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