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毫无意外地成为时下最火的词汇。
值此时机,尤其是在全国两会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后,发生在3月份的两个关于西藏题材案例更让人深味:一是藏语版《喜欢你》,不仅红了“宁都啦”边巴德吉,西藏的相关话题也在各大网站、论坛、公众号、朋友圈里火了一把;二是大型纪录片《第三极》播出后反响强烈,众人纷纷点赞,即使是在中国西藏文化周上的商演,也是场场爆满,观众几乎都是外国人。
说起“互联网+”,大多数人都在探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融合的话题,以及互联网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带来巨大动力。不过,“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这些。
比如形象问题,一些未到过、不了解的人,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误解甚至带有偏见。大概缘由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思维迥异,国外不同阶层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接受方式。再次回顾以上两个案例,由于都有各自的突破创新,“互联网+宣传西藏”不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许多网友认为,《第三极》和以往刻板的涉藏题材宣传片不同,打破了自然、文化、民生等分题策划的“传统思考方式”,这部纪录片的语言风格更平实,是多年来拍摄西藏题材的一次突破。与此同时,“宁都啦”打动人的不是歌,而是心。虽然很多人听不懂藏语,但她让人感受到了来自雪域高原的动人声音,无瑕而充满阳光,也让外界看到了一个年轻、自信、大方的西藏。
毋庸置疑,虽然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起步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这就更需要我们把握“+”的重点——突破思维常规。当前,有一种最朴素的观点,就是看哪些行业落后,和国内乃至国际水平差距最大,基本上就是互联网最容易去结合的,因为这等于是横着可以切进来,快速地提升,或者能够实现弯道超越。正如李克强总理曾在达沃斯论坛中指出:“变革呼唤创新,创新推动进步。创新是我们永远高扬的旗帜。”
其实,互联网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电商、网上广告、网络招聘等等无处不在。因此,在讲好西藏故事、提升西藏形象的道路上,《第三极》、“宁都啦”这些取得成功的尝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运用“+”的思维,用更多想象的空间,以及全新的方式向外界展现传统和现代的西藏。
责任编辑:贡觉群培